发布于  更新于 

在路上:2024 年度总结

部分内容使用 ChatGPT 4o 协助撰写。

前言

又是一个周天的凌晨,我躺在床上,脑子里不断翻滚着最近科研上的事情。集群上的实验还在运转,似乎还会走向那个单尾 p > 0.95 的悲惨结局;论文的最后一个实验结果,似乎也因此无法实现闭环;在做的新 sensor,数据处理还是个大麻烦;带的实习生,似乎在每个我踩过的坑和我没踩过的坑都要再来一遍。想到本来就想把周天摆过去,随爬起来开始写今年的年终总结。

这是我写年度总结的第五个年头。从第三年起,我就意识到千篇一律的流水账和鸡汤并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主意,因为在年末集中回顾过去而得到的感悟往往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可能第二天就忘了);但总像这一次那样去写段子也似乎会难倒一个非职业脱口秀写手(即使我是海淀烂梗王)。第四年的年度总结尝试从我拍摄的照片回顾一年,但从照片里讲出故事,堪比从一篇写完的 paper 里再憋出一些 high-level insight。似乎今年两点一线的忙碌已经让我失去了一些 creativity 和分享欲。我差点打开 ChatGPT 让他帮我写一段年度总结了。

“在路上”

好在我在打开相册的第二秒就想好今年的关键词了——“在路上”。一月份,我和父母去了桂林,虽然并没有被桂林和阳朔的山水惊艳到,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幸福的。四月,出差的间隙,让我时隔九年半再访杭州;九年半前,我在这里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从此展开。五月,天津半日游,听了告五人的演唱会;宇宙的有趣,我才不在意,我在意的是,第二天早九点和老板的老板开会,前一天晚上差点错过的末班返京高铁。六月,因故错过了和好朋友的毕业旅行,于是用七月末的上海行和几经波折终于坐到的载旗航 747 补偿了自己。八月,仓促决定的返乡,解锁了一段深入甘宁边界的拍星之旅。十月,东航 919 挑战赛再次将我送到上海,在虹桥机场旁拍了两天飞机;中旬又飞去阿布扎比开 IROS 2024,首次外出参会,时隔多年再次踏上异国土地,竟发现了一片充满神圣与禁忌的土壤。十二月末,京郊的双子座流星雨,总算是为一年丰富的奔波画上了句号。

各位读者,请系好安全带,收起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打开遮光板。我将会带领你飞过我飞过的 2024。


        

桂林旅游甲天下

鲁迅曾经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不管鲁迅到底说没说过这话,我说过:“桂林旅游甲天下”。

“桂林旅游甲天下”

–(Wolzky Shoulder) 沃兹基 · 硕德

说这话并不是空穴来风。我本以为桂林会是一个充满山水气息的地方,是充满原始气息的城市,也有 Battlefield 4 “桂林山水”地图里宏伟壮观的山水,仿佛是一片未被打扰的仙境。这些诚然没错,只是在大多数游客可至之地,都夹杂着到处可见、过度开发的旅游业元素,让我感到窒息。且不谈到处都是的游客(而我们也是其中一员),光是同质化的商业街和路旁的啤酒鱼,就让人不知道“还有啥能吃的”。从桂林出发前往阳朔,看着江上塞满乘客的游船(当然还是比鼓浪屿的船略宽松一点点),听导游讲解两岸强行像这像那的山,我竟也无趣地关上了相机。无数个“20元人民币网红打卡点”,就将漓江两岸包围,有至少30个摊位自称“我才是唯一正宗打卡点”,还有为吸引游客而大肆宣扬着“正宗”的字眼。原本清幽的山水,被商业化的喧嚣围绕,仿佛与我理想中的那个桂林,渐行渐远。

所幸,家人的陪伴总是我继续开启第二天行程的理由。如果说象鼻山下的桥上一定要挤满人,那我宁可和家人挤在一起。

(PS:桂林两江机场的休息室居然可以帮托行李,还能坐考斯特去廊桥,it’s a plus)

再访杭州

上一次来杭州是 2015 年的国庆小长假,我和家人来杭州游玩。临行前,我获得了人生的第一台相机,这是一台 Canon 750D 18-55mm 套机。在拿到它前,我还是一个用家里人的 iPhone 4、Galaxy S4 随手一拍,然后美图秀秀加个离谱景深就能开心半天的小屁孩;转眼间,我就已经按了九年多快门了。

这次再来杭州其实是和实验室来出差,参观下几家国内头部的人形和四组机器人公司;然而我和杭州的朋友们一拍集合,决定在杭州过个周末,也顺手拍拍杭州的风景,看看和九年前的我相比有多少长进。

周末的太子湾充满了人和郁金香。只有非常小心地取景,才能不让莫奈变成马内。

津门故里

四月的天津半日游源自三月不小心买到的告五人演唱会门票。告五人是靠着朋友车上单曲循环的《带你去找夜生活》征服我的耳朵的,所以我也不奢求周围有同好,因此孤身一人踏上了去天津的高铁。

天津半日游从一开始就让我措手不及。人到了地方,掏出相机,发现没带存储卡。我的机器有两个卡槽,我的柜子里有不下5张卡,然而我就是一张都没带。于是这天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坐在麦当劳里啃着麦旋风,等美团小哥给我送一张卡来。

装上卡后,我首先来到了津门故里。这个旅游区也有很多人,但不同于以往的商业街,这里给我的是一种热闹、亲切的感受。过年的大红灯笼还没摘下,街旁是我已经忘了名字的天津点心,路口时玩闹嬉戏的小孩子。近处是拱券外廊或青砖灰瓦的房屋,远处又能望到现代的写字楼和住宅群,却没有丝毫的不融洽。沿着海河一路从津门故里走到了天津眼,一路上有很多垂钓的老人,或三五成群,或单独活动,无不凝视着湖面的鱼漂,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走到天津之眼下,发现天津之眼今日暂停运营,周围冷清的街道依然有一种魔幻的感觉。

总算是走不动了,我叫了车来到老城区,在街上乱转。转累了,遂找了一家人依然不多的咖啡店,点了一壶肯尼亚,修了今天拍的照片;下班时间,店里的人逐渐多起来,才将我拉回现实。

宇宙的有趣,我才不在意。

晚上的告五人演唱会,形单影只的我,望着充满情歌的舞台,有一种居然令我有些享受的孤独。回顾这一天一个人的独自安好,是好久都没有的体验。

不过这一天的收尾相当狼狈,为了赶上第二天和老板、老板的老板开早会,我不得不在大街上和天津站狂奔,在最后两分钟坐上了返京的末班高铁。

坐苏牌车勇闯上海滩

七月,飞去上海找朋友玩耍。这里有刚从英国回来的学长,有刚从长沙考来上交的朋友,也有一群已经在当地工作甚至落户的半土著。老司机森森专程从苏州开车过来,于是我们坐着苏牌车(在不上高架的情况下)勇闯上海滩。

和朋友在一起就是吃吃喝喝转转玩玩。不过有专车加持,我们直接干到了临港,看到了和苏州大秋裤配套的大靴子(?),逛了超级难约的上海天文馆,甚至还绕着滴水湖转了一圈。

从滴水湖回来已经是三点,于是找了家点吃齐齐哈尔烤肉。为图省事我们直接点了套餐,甚至没仔细看里面有什么,于是顺理成章得把店员端来的沈阳鸡架光速炫掉。十分钟后,老板大喊“我的沈阳鸡架呢?”,我看看我们的套餐里发现居然没有这一项。原来是店里只有我们一桌,所以小姐姐直接默认所有菜都是我们桌的,于是直接把老板的午饭给端过来了。

当三个0.1T俱乐部资深会员和准会员聚在一起,就会出现混乱饮食和大吃特吃的惨烈状况。下午三点,才吃完烤肉的我,晚上就被老学长拉去辛德勒加油站上海唯一分店吃肘子。老学长是葡萄酒大师,念在我不咋喝酒于是带了一瓶起泡酒。可辛德勒加油站居然不让外带酒水,于是啃完肘子后,我们又转战了静安的一家餐吧,用三十块的甜点干下了免费而专业的侍酒服务。

离谱的还没结束。第二天中午,老学长又展现了他茶水大师的另一面,直接在海金滋和蓝瓶咖啡两!度!掏!出!茶!具!现场一度十分离谱。果然,和一群好朋友在一起,其实就是吃吃喝喝,然后一起做一些离谱(合法但有病)的事。

走的时候,终于飞上了惦记了很久的国航 744。之前老板每次飞上海就要跟我图文直播,我可一点都没羡慕啊!这回总算是亲自坐上了!

京内闲逛

在北京上了四年本科,一直没怎么转过周围的山山水水。一向喜欢周末宅家或者泡实验室的我居然也跟着朋友出去转了转。今年我们的足迹踏过了玉渊潭、颐和园、百望山、天文馆和植物园——是的,这些地方我都是第一次去。

拍了太多花花草草和建筑物,有时候觉得还是人眼和烟火气更能抚慰人心。

星汉灿烂 寰宇无垠

八月,父母催促我返乡。谁能料到我仓促买下的机票居然卡在英仙座流星雨极大值那天。去年,我们去下过雪后-20℃的密云,才找到了三级光污染来拍双子座流星雨;宁夏山区的光污染可以轻松达到非常低;正好老搭档加号也在宁夏,这简直是难得的好机会!于是,爸妈盼星星盼月亮盼到我一大早飞回家,下午就又要眼巴巴看我去火车站。我到甜水堡(pù)和加号回合,然后驱车来到了红寺堡,驻扎在加号的亲戚家。

傍晚时刻,我们提前出发勘察拍摄地。汽车行驶在公路上,后视镜可见被夕阳染红的天边,路两旁是广阔的黄土地,坐落着成片的平房,偶尔可牧羊人赶着一片羊群前行(也许这就是外地人口中特别美味的宁夏羊肉)。太阳划入西山的最后一刻,地面上只剩下人们赶回家的车灯。披星戴月的实验室生活、朝九晚五的职场打工人,在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衬托下,似乎显得凌乱和匆忙。

我们奔跑着在这条路的中间

我们哭泣着在这条路的两端

每当黄昏阳光把所有都渲染

我看到夜的黑暗

——梁博《日落大道》

没了光污染,又等到了日落,简直是伸手不见五指。我没能把常备的照明手电带回来,还好加号带了一个。至于为什么我没带手电筒……需要感谢机场安检员帮助我发现我买的小米手电筒居然还有一个我从未发现过的破窗功能,于是成功被安检拦下,没能和我一起返银……

山区有很多风力发电风扇。夜幕降临后,可以望见远处的黑暗中闪烁着机器运作的红色指示灯忽明忽暗,头顶的风扇缓慢转动,发出呼啸的和空气摩擦的声音,又一种凄凉感和孤独感涌上心头。

抬头望向广阔无垠的宇宙,这种感受又夹杂了一丝渺小感,仿佛我们穷尽一生去追求的,无论是学术的真理,还是工程的突破,亦或是穷尽一生走进山川湖海,依然只是领略了沧海一粟。

十二月份的灵山之行相比之下就稍显逊色。双子座流星雨极大值如约而至,而不老屯的国家天文台关闭,我们只能奔向北京另一侧的灵山。北京的光污染让照片有一种日出的感觉,身后前来凑热闹的人也开着行车灯扰乱你的曝光,但望向星空,又带给你最初的孤独感和渺小感。

怀着如此感受,我们拍下了璀璨的繁星、偶尔划过的流星,以及缓慢移动的银河。星汉灿烂,寰宇无垠;星空下,追飞机的孩子还在继续追着星星和月亮。

追飞机的孩子

之前在东航 C919 挑战赛用 299 每张的价格抢下了两张京沪线的 C919 机票,遂于十一假期前往上海。今年考来上交瑞金的凯凯也是资深飞友,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就在虹桥36跑道头蹲了两天。这里有一块聚集了众多飞友的地盘,能拍到很多平时见不到的”好货“。

去年,我和加号体验了全球首架 C919;如今,我们已经能在虹桥机场看到东航、白菜航的数架 919,还有国航的增程型号。

Lab 团建的时候,mentor 问我为什么对飞机如此喜爱。于我而言,一个百余吨的铁疙瘩,能在两台发动机的推动下飞上蓝天,爬上万米高空,将广阔世界的遥远距离缩短至数小时可达,是无比伟大的工程奇迹。从头顶划过的,不只有几百双脚底板和几十吨航空燃油,还有材料科学、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十年的智慧结晶。类似的,还有一列列高速运行的列车,一艘艘远洋轮船——他们承载着人们回家的思念、远征的壮志、探索世界的好奇。我想,这就是我的答案。

中东之行

2024年最后一次出行,是10月中旬去阿布扎比参加 IROS 2024 会议。

这趟出行并不顺利。原定八点起飞的航班,因为机械故障临时换机,拖到了十一点才推出。延误带来的航线变更更是将飞行时间从八小时延长到十一小时。落地迪拜已是当地凌晨两点,一行人租车向阿布扎比驶去。

凌晨的迪拜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两侧的高楼大厦与设计独特的建筑应接不暇——literally 是应接不暇,连绵数公里,都亮着银白色的灯;高层建筑上布满了的玻璃幕墙,犹如现代社会的蜃楼,使人仿佛窥探到了五十甚至一百年后发达的城市。我大概在这种真实的梦幻感和真的梦境之间穿梭,直到 mentor 把车停在酒店楼下为止。接下来数日,这种梦幻感逐渐转化为对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与富饶、发达、国际化之间微妙交织与融合的深刻感叹。

五天的会议给了我们充分的机会与领域前沿的研究者深入交流。这种与顶尖学者思想碰撞的时刻,常常让人既兴奋又焦虑,触动我对学术的热忱和对未来的规划。我甚至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学长,久违的问候让时间似乎停滞,往事如潮水涌来。而高中时一起搞模联的社长,如今已是物理学转行做科研的同行。

最后一天的空闲,我们从扎比一路北上。车子首先开到了卢浮宫,那座被沙漠气息和现代艺术碰撞出的博物馆,是一种超越地域的艺术交流。午后新鲜的海鲜,让我于在这里的最后一天才意识到阿联酋竟然是一个沿海国家。

在 Yas Island 的下午,去逛了 IKEA,虽然和其他的 IKEA 没什么区别,但是还是要来抱抱鲨鱼。

下午,车子开回了迪拜,来时没能从午夜黑暗中窥见的哈利法塔、棕榈岛、帆船酒店终于一一映入眼帘——在这样现代和发达的背景下, 我们又转场去了伊朗小镇,感受着那种带有异域风情的宁静与古老,听街道两旁的手工艺品诉说着世代流传的故事。傍晚时分,我们登上了哈里法塔,站在世界人造建筑的巅峰,俯瞰这座城市的璀璨灯火和沙漠的宁静,恍若置身另一个星球。

当然,也少不了吃吃吃吃吃!

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国家,阿联酋的魅力正是在这张对比鲜明的面孔中展现无遗。当地人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规范,穿着考究的白衫,既是在祈祷室里安静地跪拜,也是在华丽的购物中心与来自全球的游客交流。身旁不时路过中东当地人、亚洲面孔与欧美游客,大家怀揣着不同的信仰、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脚踩着同一片土地,但都在寻找着各自不同的答案,为世界的每一片土地带来无法复制的故事。

载旗航789再次飞行在东方大地上,一位靠窗旅客通过调整电致变舷窗用阳光叫醒了半个机舱。身后的中东风土人情还使我历历在目,窗外是辽阔的天空与无垠的云海,而脚下则是那片许久不见的家乡热土,熟悉的气息与景象似乎在一瞬间将我重新召回,仿佛这一路的旅程并未结束,而是悄然化作一种新的起点。

写在最后

今年的年度总结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由于持续地忙碌,今年的总结相比往年显得更加仓促,甚至上文的部分内容是通过 GPT 写完的;但对这一年的回顾让我觉得过去的一岁光阴是过得充实的。和前两年的总结一样,我不再愿意把很多杂碎小事全盘托出而盘成鸡汤,而是聚焦在今年的特点——“在路上”。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出行次数相比往年明显增多。我自认为是手动摆脱了一些行政事务和社会工作,又在科研上初步入门,不再像往年的手忙脚乱而碌碌无为,所以在闲暇之余能有心情和时间出去走走。回顾这些经历,我从未如此感到世界之大,从未如此渴望行万里路,似乎这一生都不足以我尽览这个世界的一隅。

无论走得多远——去美国、去欧洲,还是只是移步另一座城市,我们终究还是会回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家、属于自己的床上,带着我们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故事、感悟和灵感。而真正的“在路上”,或许并不仅仅是在物理上的漂泊,而是在心灵与思想的不断穿越中。每一段旅程,都是我们与这个广袤世界深度对话的过程。它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也让我们从中发现自己的渺小,明白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世界总是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更深邃。在这无尽的探索中,我们每一个微小的足迹,都会在浩瀚的时空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不是所有的知识和阅历都能从办公桌这几寸土地或是一两所学校的校园中得到,行万里路,感知地球1.5亿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更加广袤的海洋,体会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而后将这些经历内化为自己的感悟和思想,或许是在工作与学习之余对大千世界最大的尊重。